這裡記錄李琳山教授在行政事務上的努力,包括擔任臺大資訊工程學系主任、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臺大研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及臺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等;李教授當年如何建立典章制度、推動學術研究、規劃臺大「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等,都有記載。

administrative cover

臺大資訊工程學系主任(1982-1987)

李教授在 1982 年暑期,也就是他回臺大任教滿 3 年時,突然很意外地奉指示出任臺大資訊工程系的第二任系主任;當時臺大資訊系成立設系才 5 年,但已是國內理工領域大學聯考中的第二志願,僅次於電機系。當時資訊系內只有大約十位老師,他們幾乎都是李教授若干年前在電機系當學生時的老師或學長,其中擁有國外大學的資訊工程相關博士學位者可說是絕無僅有;當時的資訊系大學部每年有一班學生約 50 人,研究所才剛有第一屆碩士班共 4 名碩一學生。各界期待這個學系要能培養出未來國內發展資訊科技的尖兵戰將;但當時國內及系裡在資訊領域仍是一片荒蕪的沙漠,什麼也沒有。

李教授當時剛滿 30 歲,才剛在電機系任教滿 3 年,對系主任該做什麼事,以及學校的行政體系是怎樣的,都完全沒有概念;他自己是電信工程師,對電腦也完全沒有概念。這真是一件他過去做夢也沒想到過,前所未有的艱鉅挑戰;但是他決心面對此一挑戰。他後來在系主任的 5 年任期內做到讓師資換血、課程翻新、建立實驗室、推動研究計畫、擴大研究所,逐步讓臺大資訊系徹底脫胎換骨,成為日後台灣在資訊科技的產業及學術發展的領頭羊,及培育領袖及頂尖人材的搖籃。這裡所說的就是這一段故事。

如何意外地突然變成系主任


遷入新系館


建立典章制度


課程檢討精進


擴大發展研究所


積極推動研究計畫及「人工智慧群體計畫」


增設擴大實驗室及設備持續翻新


對外關係及形象提昇


廣求師資


學生才是系裡的主人翁


向社會大聲疾呼:「發展科技先要保住人才」


美麗的句點


回顧:我如何做到這些事


40年系慶主題演說(Keynote)


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1991-1997)

李教授在 1991 年應中央研究院之邀出任該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當時慣例,校外單位邀請臺大教授出任主管,通常是辦理「借調」程序,「借調」至該校外單位佔缺並支薪,因為任何單位主管均必須在本單位佔缺並支薪。李教授去面見當時臺大的孫震校長時,孫校長當面告知,「我已和中研院吳大猷院長打了商量,並獲得他的同意」,因為李教授本來就是中研院和臺大兩單位的「合聘」人員(在中研院稱為「研究員」),占臺大員額並在臺大支薪,而在中研院不支薪;因此「只需改在中研院支薪即可,維持原來合聘關係,無需辦理借調」。故李教授是少數「未經借調擔任校外單位主管」的例子。孫震校長說:「優秀人才是屬於國家的,我不能說『不借』。」

這是當時雙方來往公文,文中確實只提更改支薪單位,而無「借調」二字。

三年後李教授續任第二任所長時,臺大已是陳維昭校長。此時臺大人事室表示:前面三年所謂「合聘但在中研院支薪」,事實上臺大仍為李教授保留了員額,方便李教授可以隨時回到臺大;亦即事實上李教授在臺大和中研院兩單位都佔著名額,但第二任再這麼做似有不宜;比較合理的辦法是在公文上明言「改佔中研院名額」,雖然臺大仍保留此一名額,讓李教授可以隨時回到臺大,但那只是「私下的瞭解」,不見諸文字。

這是當時臺大公文及李教授寫給中研院的簽文。

李教授第二任任滿時回到臺大,公文仍然只寫「改在臺大支薪」,而無「歸建」一詞,因為不曾有「借調」一事。

6年任滿時臺大的公文。

李教授在 6 年所長任內推行諸多行政事務。以下僅簡述其中若干特別值得一提者。他的這些努力不但在資訊所有所建樹,在中研院內各所間也相當受到肯定。他的 6 年任滿卸任前後,曾收到兩件禮物,他自己覺得頗有意義。

這是李教授任所長滿 5 年時,中研院內一個相當有傳統的大所,歷史語言研究所,有一位鑽研甲骨文的學者,用甲骨文寫了一首詞致贈,旁邊並用楷書加註每一個甲骨文對應到的文字,並有上款「琳山所長雅正」。李教授說他與這位甲骨文學者並無深交,僅有數面之緣,歷史語言研究所和資訊所在領域上也有很大距離;獲贈如此「無價」且相當「個人化」的禮物,讓他深感榮幸。
這是李教授任所長滿 5 年時,中研院內一個相當有傳統的大所,歷史語言研究所,有一位鑽研甲骨文的學者,用甲骨文寫了一首詞致贈,旁邊並用楷書加註每一個甲骨文對應到的文字,並有上款「琳山所長雅正」。李教授說他與這位甲骨文學者並無深交,僅有數面之緣,歷史語言研究所和資訊所在領域上也有很大距離;獲贈如此「無價」且相當「個人化」的禮物,讓他深感榮幸。

興建資訊所新大樓


設立「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


為執行研究人員之升等、續聘、考績評審建立完整嚴謹之制度


建立規範研究成果之智慧財產權之相關制度


暑期研究所


JISE 期刊提昇方案


辦理重要學術會議


例行所務


學術諮詢委員會


研究結構調整方案


資訊所未來「中長程規劃」及「長程規劃」


研擬設立「應用科學研究中心」之早期工作


學術貢獻社會之難題與努力


設法讓臺大的語音研究與中研院的研究融合


臺大研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2002-2005)

李教授在 2002 年奉命出任臺大的研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簡稱研發會主委或研發長。研發會下設有服務組(任務是為全校所有研究相關事項提供服務,其核心工作,是所有研究計畫之行政作業如簽約、撥款等均在此執行)、創新育成組(主管所有研究發展的智慧財產、產學合作、育成新產業等)、國際交流中心(主管所有國際事務、國際師生交流等業務)及企劃組(負責全校性研發相關之策略規劃等事務)共四個單位,為全校研發事務的最高主管單位;研發長直接聽命於校長,為學校一級主管。上述前三個單位有較多日常性業務進行,而企劃組最具挑戰性,需思考全校研究發展之前瞻目標及執行策略等。在 2005 李教授卸任後一年,國際交流中心升格為國際事務處,研發會亦改稱研發處,二者成為全校性事務「六處」(另有教務處、學務處、總務處、財務處)中之二;故他任研發長時,事實上主管的是臺大六處中的二個處的業務。

李教授的任期 3 年中,除第一年前半年以執行日常業務為主外,由第一年後半年起,最大的任務就是推動、研擬及最後撰寫完成「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臺大的計畫書,向教育部提出。當時臺大各方面均在迅速進步中,蒸蒸日上,但最大的困難就是財務困窘,資源欠缺,諸多可推動學校學術研究進步提昇的措施,皆因缺乏經費而無法進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2003 年當時,台灣在經濟奇蹟之後,國家財政尚有餘裕,教育部乃有「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之議,希望政府可以編列「五年五百億」經費,幫助國立大學邁向頂尖。

上述「五年五百億」計畫在政府部門研議之初,政府內部尚有爭論:是否應編如此大一筆預算去補助大學;臺大校方聽到消息,則如久旱逢甘霖;李教授曾多次奉校長指示,代表臺大,或隨同校長,前往教育部、行政院、立法院等政府機構,與相關官員溝通,力陳大學的人材培育及科技研發為國家「知識經濟」之源頭,臺大如此優秀,重要,且努力上進,卻窮得諸事皆無力推動,是國家進步之一大瓶頸,因此「五年五百億」計畫實為國家迎向未來極重要的一大步等等。其中規模最龐大的一次行動,是在立法院隔壁的「臺大校友會館」舉辦座談餐會,由校長邀請數十位立法委員(包括執政黨及反對黨的委員,以當時立法院內的「教育與文化委員會」成員為主)到場,由李教授做詳細簡報說明,臺大所有一級主管包括 11 個學院的 11 位院長全體參與作陪並補充說明。最後此案在立法院獲得通過,乃進入下一階段的工作:撰寫臺大的計畫書。當然研發會同時有非常多其他經常性業務在進行中。

臺大「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計畫書


其他重要研究發展事務


臺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2009-2012)

臺灣大學早年只有工學院,「電機工程學系」是其中的一個系;後來電機系中的「計算機組」獨立為「資訊工程學系」,也在工學院裡。李教授在 1987 年由資訊工程系主任卸任時,由於是當時極少數表現極突出的年輕系主任之一,有不少人看好他應會是未來某一年的工學院院長;但此事後來並未發生。

1997 年電機系由工學院中獨立出來,成為全臺灣第一個「電機學院」,之後資訊系也離開工學院,加入電機學院,變成新的「電機資訊學院」,簡稱「電資學院」,也是全臺灣首創的「電資學院」。此後臺灣各大學陸續比照辦理,電機資訊擁有自己的獨立學院乃成為臺灣的諸多大學的一大特色;國外很多大學是至今仍然只有工學院的。

臺大的電資學院有一個「兩系多所」架構,下有電機、資訊兩「學群」。電機學群包括電機系大學部及電機、電信、光電、電子四個研究所,資訊學群包括資訊系大學部及資工、網媒(網絡與多媒體)兩個研究所,另有生醫電資所橫跨電機、資訊兩學群,故全院共有兩系 7 所。

李教授是在電機系畢業,在 1979 年回臺大任教時是在電機系佔缺,教電機系的課,故是「原汁原味」的電機系教授;但他在 1982-1987 任資訊系第二任系主任,資訊系的諸多典章制度規模體系中,多少都有李教授早年留下的手筆或足跡,尤其他後來的諸多研究工作都帶有濃厚的資訊色彩,故他也可算是「原汁原味」的資訊系教授,雖然只是「半路出家」。

李教授在 2009 年很意外地出任電資學院院長,是在百般無奈與為難,內心並有諸多掙扎之下所發生的事。當時他在 2007-2009 正傾全力主辦國際大會「ICASSP 2009」,那可算是他一生中的國際事務的代表作之一;2009 年 4 月 ICASSP 大會閉幕後,他正想喘一口大氣,卻發現有另一件大工程加諸其身,也就是變成了電資學院的第三任院長。至 2012 年任院長第 3 年時,由於他發現自己的健康出現警訊,乃決心急流勇退,不再續任第二任,成為電資學院第一位只做一任 3 年的院長。前兩任院長都做滿兩任 6 年任期。

在臺大的行政體制下,11 個學院有如 11 個獨立的「諸侯王國」,各自負責執行自己的學術領域內的各項事務;而院長就像是「諸侯」,執掌院內諸多大小行政事務,由教學研究到經費人事,或許更像一個「大管家」;只要用心做事,平日的例行事務就可以把院長忙到喘不過氣來。

李教授想出的辦法,首先是建立 3 位副院長並充份授權的制度;三位副院長中,一位主管研發事務,一位主管院內事務,一位主管國際事務;他們在各自主管的範圍內,幾乎都可以各自代表院長,執行任務,加上院長就構成一個 4 人團隊。這是電資學院有史以來的全新架構,之後的所有院長都參考比照。

此外,李教授也強調「主管有權,院辦有能」的「權能分立」體制,一般日常例行事務,儘量由院辦公室的資深人員帶領辦公室團隊直接執行,而院長、副院長的任務,主要是思考問題並做決策;這讓院長、副院長不會被諸多例行日常事務綁死,無暇思考問題。

以下所列出者為除日常例行院務以外,比較特別值得一提的若干事。

攝於院辦公室所在的博理館前。
攝於院辦公室所在的博理館前。

面對新挑戰,推出新作法,建立新論述


微調努力方向,期望提昇學術體質


跨國、跨產學、跨領域等各種交流互動整合的努力


其他相關院務


其他重要行政事務

國科會學門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