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李琳山教授諸多在教育上的努力,「諄諄集」彙整諸多他的長留學生們心中的金句,「娓娓錄」收錄他平日為學生指引解惑中的少數錄影,「師生回憶」則記錄他與數不清的學生間的點點滴滴。他不但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學習,更「有溫度地」鼓舞學生勇敢面對人生挑戰;許多學生都視他為改變了他們生命軌跡的「經師人師」。
師者的畫像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教學」無疑是琳山老師和其他老師最明顯不同的地方。琳山老師對學生有溫度、對學問有執著,語言充滿智慧,學識體驗深如大海,處世為人廣受尊敬。幾十年來他教過的學生數以千為單位計算,究竟有多少人在他的言教身教之中,學到他的治學精要或處事態度;或受他提點影響,因而勇於面對挑戰開拓未來;甚或視他為努力追求的標竿,受他鼓舞而力爭上游,實無法估計。我們常在學界、業界遇到很受尊敬的人物,在進一步了解後,才發現原來他也曾是琳山老師早年的學生。琳山老師是真正的經師人師,春風化雨,誨人不倦,培育人才無數;他在教學上做出極大的貢獻,是少人能出其右的真正的「教育家」。
琳山老師在教學上還有另一項「隱形」而無從估計的貢獻,就是他早年在課堂內外,不時以身作則,並反覆提醒學生,應想到「西天取經,志在中土」;當時人人都想出國留學,但他期許學生們如能出國,可以作為「現代文明的取經者」,有一天把現代文明帶回當年極為艱困落後的台灣,貢獻家園。日後他的學生中有非常多人留美後學成歸國,貢獻台灣,可能是台灣電子資訊產業欣欣向榮的原因之一,多少與他的此一努力有關;而且其中有非常多頂尖人材可能學習他的榜樣,回國後在台灣南北各公私立 大學任教,建設出國內極高水準的電機資訊教育體系,培養出整群源源不絕的優秀人材,亦多少與此有關。今日全球多數電機資訊相關的高科技跨國企業,幾乎均知台灣的工程師素質之整齊,訓練之優異,因而不少都先後來台設立研發中心或禮聘人材,都是想收割此一成果。這可說是琳山老師的教學的「隱形」貢獻,無法真正估計。
整群的好學生沒有人想去教他們?那就我來吧!
琳山老師曾說,他在 1979 年回台大時,心中想的就是教學,完全沒有想要做研究;因為在當時的台大想做研究,是「沒有經費、沒有電腦、沒有實驗室」的,如果想做研究,「當然就留在美國了」。但他想的是:「破舊的教室裡,坐著整群的好學生,卻沒有人想去教他們?現在我有能力了,那就我來吧!」有人告訴他:「你在台灣沒有關係,沒有背景,沒人會聽你的,什麼事都不能做;不如在美國找個好工作,快快活活過一生......」。他想的卻是:「在台灣沒有人會聽我,但只要讓我站上講台,學生會聽我。如果一年可以讓 20 個好學生學到好的學問、好的本領,知道如何上進努力開拓未來,十年就可幫助到 200 人;這 200 人可以進入各行各業做出各種有貢獻的事,也就是我可以為社會做出的最有貢獻的一件事,鐵定會比在美國快活過一生更有意義。」到了近年,他仍然說:「我今天一樣在做幾十年來都相同的事:上課前必定花相當 時間備教材,並用相同的態度和力氣教課及為學生解惑,或帶學生做研究」,數十年如一日。這是他的「志業」。
充滿智慧的語言
琳山老師的語言常充滿智慧。他在課堂上總是深入淺出而切中要點。在講授基礎知識時,教科書中深奧難懂的學理常被他用簡單的觀念一語道破,讓學生恍然大悟;在說到前沿研究時,他總是在閱讀諸多論文且充份消化後,用淺顯的語言說得條理分明且見樹見林;很多人因此體會什麼叫「融會貫通」。台大學生常習慣「自己唸就好,不用去上課」;但如果有人缺了一小時琳山老師的課,就會發現自己苦讀十小時恐怕也補不回來。琳山老師也常在課堂內外與學生分享他自己做學問及人生道路上的體驗,尤其讓許多同學覺得畢生受用,回味無窮。這可解釋為何他的課永遠是大班且爆滿。
有溫度的老師
琳山老師一向喜歡和學生近距離接觸互動,在閒話家常之中為同學解惑;他的語言尤其可以帶給同學鼓舞與信心;舉凡生活課業、讀書求學、未來規劃等,任何同學們的問題,他都能侃侃而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事實上人人皆可很容易地和琳山老師近距離接觸互動,只是很多同學未曾掌握這樣的機會。只要有近距離的接觸互動,同學們就會感覺到琳山老師是有溫度的老師,對學生的用心和關切,隨時溢於言表,凡事均先為學生想,總是把學生放在第一優先;而且他和學生之間,可以是幾乎沒有距離的。早年的學生常感覺他「亦師亦友」,近年的學生則常感覺他「如師如父」。在他的實驗室中的碩博士生,尤其可以體驗,有一位溫暖而堅定的舵手,在他的睿智而有遠見的領導之下,在汪洋大海中逐夢航行,是極具挑戰性,但也極為幸福的。
我教的不是課,我教的是學生
有人問琳山老師,你教了幾十年,課程內容總會重複吧?不會覺得乏味厭倦媽?他的回答很另類,卻完全符合他的一貫作為:「我教的不是課,我教的是學生;課程內容難免重複,但學生從不重複」。他有近一步的解釋:「我把每一個學生看成一個人,不是一張成績單,也不是一堆考卷作業;天下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也沒有兩個一樣的學生」。他也曾說:「我喜歡人超過機器,所以我選擇當老師;老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也就是人。」這或許可稱為他的「人本教育觀」。他常努力創造機會希望和學生多對話以便告訴學生更多,只是不易如願;因為很多學生在他面前都相當安靜,發言不多,也有可能是因為覺得不易多置一詞。
上課永遠是第一優先
琳山老師曾說,教學與研究兩者,在他心中,教學永願排在前面,因為「課教好對很多學生有幫助,但研究做好可能只對自己或少數學生好,或會對何人有幫助尚未可知」。他有時被要求去開會或招呼外賓但撞到他的上課時間,琳山老師的回覆永遠是:「換個時間一定可以,但這是我的上課時間,總統來了我也是照常上課的」。
教學為研究之母
教學與研究是教授的兩大天職。琳山老師有一套理論告訴年輕的老師們:「教學為研究之母」。為了在課堂上把學理說清楚,老師不得不仔細深入思考,因而融會貫通,研究乃得以精進;好的教學讓學生徹底瞭解相關學問,乃有興趣專心投入,參與研究,研究因而蓬勃發展;所以「教學是研究之母」。
永遠和學生在一起
很多人問琳山老師:退休後最想做什麼?他有一個最真心的答案,卻很少告訴人:「永遠和學生在一起」,因為他知道,這在剛退休的頭幾年也許還做得到,以後恐怕會越來越不容易了 ⋯⋯
教學篇的目的,是希望為他幾十年中在教學上的付出和努力,留下少許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