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李琳山教授諸多在教育上的努力,「諄諄集」彙整諸多他的長留學生們心中的金句,「娓娓錄」收錄他平日為學生指引解惑中的少數錄影,「師生回憶」則記錄他與數不清的學生間的點點滴滴。他不但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學習,更「有溫度地」鼓舞學生勇敢面對人生挑戰;許多學生都視他為改變了他們生命軌跡的「經師人師」。
開授課程是擔任教授的第一件工作,也是學生們對老師最初步瞭解的起點。琳山老師說他在學生時代就「好為人師」,所以後來選擇當老師作為一生的事業,也是有跡可循的。他在 1979 年 9 月第一次在臺大開課時,一開始學生不多,但幾週之內上課人數不斷增加,不得不換課室。1980 年 2 月的第二學期所開的兩門課,則都在第一節課就大爆滿,即使用的是可以找得到的最大教室,教室後面、走廊甚至窗外的草地上,都站滿人。近年在某一會議上,有一位白髮老先生去跟琳山老師打招呼,說:「您不認識我,我是認識您的;我是中華電信(從前的電信總局)的工程師,我在 80 年代是站在您的窗外草地上聽您上課的 ⋯⋯」只可惜早年沒有錄音錄影環境,沒有任何一段當時的課程錄下來。
信號與系統
琳山老師在 1979 年回到臺大,但一直不曾有機會開授大學部必修課。一直到 20 年後的 1999 年,才第一次有機會開授電機系大學部必修課「信號與系統」。
只有認真修習琳山老師所開的課,並仔細研讀「信號與系統」的學生,才會真正體會琳山老師開授這門課是如何用心,又如何獨到;雖然必修課都同時開授 4 班,為何許多同學都盡一切努力擠進這一班來修。
「信號與系統」是全球各大學電機系共通的必修課,也使用全球通用的教科書,那是原來 MIT(麻省理工學院)所使用的教科書,是 MIT 的教授所撰寫的。整本課本翻開來到處都充滿了數學式子,可說是用數學分析說明學理的一門課。但琳山老師上課時幾乎從不推數學式子,他說:電機系的同學數學都很好,課本也寫得十分詳盡,大家自己看就行;他要講的,則是「每一條數學式子究竟在說什麼話」,而且他真的說出每一條數學式子在說的話,通常是課本沒有的,他甚至常常畫出一張圖,用來解釋某一條數學式子的意義,讓同學們恍然大悟,並體驗他說的「數學式子會動,會說話」。他尤其獨到地將課程的核心理念 「富立葉分析」用「向量空間」中的「合成」和「分析」來解讀詮釋,是真正的「深入淺出」。他更在整本課本中各個章節所描述的,看似零細分散的學理之間,一再反覆建立各種綿密的連結關係,讓同學可以前後「一以貫之」,真正的「融會貫通」。很多同學大四畢業時告訴琳山老師,這門課是他大學四年中最喜愛的一門必修課,或這門課是他在電機工程的「啟蒙課」。

助教的臉書社團與「星際大戰」中的「尤達大師」
「傳說中的琳山宴」
台大開放式線上課程
2019 年較完整的課程錄影
最近期的完整課程投影片
2020 課程網站
信號與人生
數位語音處理概論
這是琳山老師前後幾乎連開了四十多年的課,中間只有少數若干年因為公忙停開。第一次開課是 1980 年 2 月,也就是琳山老師回到台大任教的第二學期;當時只因為找不到必須開的第一年第四門課,就根據一本無意間接觸的教科書來教,那也就是他的語音世界的起點。當時琳山老師仍是類比世界中的通訊工程師,大部份時間以「數位電話」的觀點來解釋課本內容。

在此之後,隨著琳山老師對語音世界的瞭解及開始做一些研究,課程內容逐步調整。在大約 2003 左右課程有了大幅度的改版:分成兩大部份,「基礎知識」及「研究課題」,大約各半個學期。此時課程內容已和原來的 那本課本完全不一樣了;此後「基礎知識」及「研究課題」都不斷逐年調整內容一直到近年。
這門課有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企圖心:要讓修課同學在一個學期之內,由完全沒有語音處理的基礎知識開始,進入此一領域;到學期結束時對領域內各主要相關研究課題均有初步認識,有能力瀏覽並深入閱讀相關論文,並有能力做若干初步研究。期末的 Final Project 就是一項每人可以自行決定方向、主題、形式及作法的開放式 Project,走得深入的同學是可以做出一些初步的研究的。琳山老師也想藉此課程讓同學了解,進入一個新領域到能做深入研究,其實不是太難的事。這樣的目標極具挑戰性,是極難做到的;但琳山老師已做到至少有十五年以上,很多學生都覺得收獲頗豐,所以每個學期修課同學都爆滿;包括之前有很多年還上下學期各開一次,每年的兩個學期都一樣爆滿,直到近年才減輕負擔,改成一年一次。
這門課還有另一大特色,是把琳山老師對做學問的諸多體驗,尤其是他經常在「信號與人生」中諄諄提點的,例如「多做加法,少做減法」,「見樹見林」,「迎頭趕上」,「非結構化學習(Unstructured Learning)」,「選擇性閱讀(Selective Reading)」,「學問是做出來的」等等,在課程內容中實現,讓同學們對這些聽來似乎空洞的口號有具體真實的體驗。
這門課雖以華語開授,所有教材、投影片、作業、考試等都以英文撰寫,不少修過這門課的學生把相關教材帶到國外,使得不少國外專業單位也瞭解這門課的內容。有修過課的學生到美國進了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語言科技研究院(Language Technology Institute),這是這個領域的頂尖學府,發現他在台大所修的這門課的台大學分,居然可以抵免當地的課程學分,算在畢業學分內;琳山老師也收到過不少次美國專業研究人員的信件,要求設法將上課錄音加註英文字幕,或開授一次英文版,因為即使在美國也少有課程,可以做到像這門課所做到的。只是琳山老師不曾找到時間,來做到這些美國專業人員的要求。
「傳說中的琳山宴」
台大開放式線上課程
2021 完整的課程錄影
2021 完整的課程投影片
2021 課程網站
專題研究
通信技術及應用
這是琳山老師 1979 年回到臺大,9 月開學時所開授的第一門課,也可算是他在臺大「初試啼聲」之作。這門課他回台之前已思考了很久,因為知道當時像「通信」如此重要的領域,系裡卻沒有一門課把其學理及應用仔細說清楚,所以想開這樣一門課。當時他只是一名標準的「通信工程師」,腦海裡除了「通信」以外,並沒有其他主題。
這門課的構想是:前半個學期介紹所有基礎學理之精要(當然無法很深入),後半學期則設法介紹通信前端的遼闊世界及通信內各領域的天下(當然也是淺嘗即止);目的是希望修課的同學可以在一個學期之內,獲得最重要的基礎知識,從學理到應用,並體會到天下之大,學問之多,想多瞭解就得多下功夫。這樣的內容當然沒有一本教科書可以照著講,只有琳山老師自己把他讀過的書融會貫通,整理出要點,深入淺出地說出來;尤其是後半學期他自己更需隨時博覽各種文獻,取其精華,一一說明。
剛開學時同學們不認識這位新老師,更不知這門課是說什麼的,所以上課的人不算多。幾週以後,上課的人越來越多,不得不換到較大的教室去,雖然此時加退選時限已過,新來的同學都只能旁聽。當時這門課叫「通信專題」,是系主任建議的名稱。到了第 2 年,他第 2 次開授這門課時,改稱為「通信技術及應用」;此時即使用找得到的最大的教室,不但座無虛席,後面及走道都擠滿人,窗外草地上窗口附近也站著不少人由窗口聽講,還有很多人抱怨「擠不進去」。
這門課開授了二十多年,其內容(尤其是後半學期)隨著二十多年內通信技術之演進不斷翻新。琳山老師知道雖然他不照任何一本教科書講,但學生們 必須有東西可以讀,才能有收穫。他把相關資料分成兩類:一是「閱讀資料(Reading)」,是學生們回家要讀的;一是「參考文獻(References)」,學生們可以學著「略讀」並「參考」。前面若干年他把這些資料印成講義在教室裡分發,但講義太多,極為麻煩。後來他想了一個新方法:所有資料只提供一份原稿,放在圖書館中「指定參考書」的架子上,學生自己去借來影印並歸還,他自己就不再印講義了;以今日的眼光來看,這套資料好比是雲端的課程網站,學生自行設法下載,琳山老師是早在沒有網路的幾十年前,就這麼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