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李琳山教授在過去四十多年裡所獲頒的「重點獎項」及「所有獎項」,從「優秀青年工程師獎」(1983)到「總統科學獎」(2015)及「中研院院士」(2016),到「全球語音學界最高榮譽」的「國際語音學會(ISCA)科學成就獎章」(2022),到「星雲終生教育奉獻獎」(2023),都一一留下了他堅守初心的痕跡。
重點獎項 Highlights | 其他重要國家級獎項 Major National | 台大校內重要榮譽 University | 所有獎項 All |
---|
國際語音學會(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SCA)科學成就獎章(Medal for Scientific Achievement))
國際語音學會(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SCA)前身為歐洲語音學會(European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ESCA),1999 年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的年會中決定擴大為 ISCA,由歐洲學術組織轉型為全球性學術組織,為唯一涵蓋全球所有語言,及所有語音相關領域(語言學、語音學、計算機科學、電機工程、語音相關之社會學、心理學等)之全球性國際學術組織。
ISCA 每年在全球選拔一 位科學家,授予「ISCA 科學成就獎章(ISCA Medal for Scientific Achievement)」。因為每年全球只選出一人, 這可算是「全球語音學界最大獎」。李教授在 2022 獲頒此獎。到 2021 為止歷年全球共有 27 人獲獎,故李教授是第 28 人。這 27 位過去的得獎人中,還包括語言學家至少超過 7 人,所以歷年來全球得獎的工程師應少於 20 人。這 27 人中除有 3 位日本學者外,李教授是第 4 位亞洲人;海峽兩岸是第 1 人。這個獎的意義遠超過中研院院士,因為投票的全是外國人,且都懂語音專業;而中研院院士投票的全是華人,且絕大多數均不懂語音專業。
這次 ISCA 給李教授的此一科學成就獎章的 Citation (得獎理由)是相當特別的:“For sustained innovation in all aspect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poken language technologies”。很多人只知李教授九零年代及之前在華語的貢獻,但顯然 ISCA 知道,他的工作早已橫跨英語及其他多種語言,跨越文化國界及時空,並在語音領域裡的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不同問題,不同應用,均有開創性建樹,一直持續至近年;他們才有理由下這樣的 Citation。過去不曾有得獎人被給予這樣的 Citation。
ISCA 有一慣例,在其每年的年度旗鑑會議 Interspeech 的開幕典禮上,頒發此一 ISCA Medal for Scientific Achievement,並由得獎人給開幕主題演說 (Opening Keynote)。2022 年的 Interspeech 在 9 月中於韓國仁川召開。這是 Covid-19 疫情爆發以來,Interspeech 首次回到過去的實體規模,全球約 1600 人實體參加,另有約 700 人遠距參與,再現疫情前盛況。李教授的主題演說廣受與會者推崇,並有多人拍下投影片相片推文轉傳。
獎牌及獎章相片
Interspeech 2022 仁川大會(Sept 2022)頒獎及開幕主題演說(Opening Keynote)現場攝影
Interspeech 2022 仁川大會(Sept 2022)頒獎及開幕主題演說(Opening Keynote)現場實況錄影
現場由觀眾席直接側錄的頒獎及開幕主題演說實況
Interspeech 2022 仁川大會(Sept 2022)開幕主題演說(Opening Keynote)之投影片
聽眾轉傳心得舉例
Interspeech 2022 大會手冊(電子檔)中 ISCA 總裁(President)所撰寫的大會亮點(Highlights)介紹
Interspeech 2022 大會網站上有關李教授的開幕主題演說(Opening Keynote)之介紹
ISCA 會訊(ISCApad)中 ISCA President 向全體會員宣佈此獎得獎人的信
ISCA 網頁上有關 ISCA 科學成就獎章(ISCA Medal for Scientific Achievement)的說明,內有歷年 28 位得獎者(含李教授)名單
臺大校訊有專頁報導
正式頒獎典禮後台大及電資學院臉書均有報導及相片
<Nature> 期刊 「東亞科學之星」,2018
Nature 期刊在 2018 年 6 月 27 日出版了一份專刊(Special Issue)報導亞洲的科學研究,其中有一節為"焦點新聞(News Feature)“,題為"東亞科學之星 (Science Stars of East Asia )”,共專訪 10 位東亞科學家,指出他們的研究"正對全球舞台發生重大影響 (are making big impacts on the global stage)“。李教授為 10 人之一,並為其中唯一研究內容與電機資訊相關者。李教授專訪的標題是:資訊世界的拓荒者—尋求創造語音版的 Google 的計算機科學家(Programming pioneer - A computer scientist seeks to create a spoken version of Google)。專訪指出李教授近十餘年來所努力之大方向:語音數位內容之搜尋(Spoken Content Retrieval)雖有賴產業界之資源力量才有實現機會,但大目標就是促成並為未來的"語音版的 Google (a spoken version of Google)” 鋪路,有望對全球人類文化生活造成重大影響。
獲選緣由說明:「語音版的Google」
是如何獲選的?
總統科學獎,2015
總統科學獎(The Presidential Science Prize of Taiwan, ROC)是我國科學工作者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自 2001 年設立開始,每 2 年一次,所有科學領域每兩年選出 2-3 人,至 2015 年止共有 22 人獲獎,其中工程領域只有 3 人。由總統副總統主持在總統府隆重頒獎,並邀請在總統府晚宴。總統府並有茶會邀請得獎人之家人親友一同觀禮。
得獎人必須在全球科學界受到高度肯定尊敬,對國家社會有重大貢獻,並有效致力提升我國在全球科學界之地位。由「總統科學獎委員會」選出得獎人,該委員會由中研院院長及科技部長擔任召集人和副召集人。 至 2015 為止共有約 22 位得獎人,其中 20 位為中研院的國內院士,但當時中研院國內院士(不計海外)約有 100 人(亦即國內的中研院院士中只有 1/5 的人有機會獲頒此獎;而在國外的諸多中研院院士由於長年久居國外,雖有崇高的全球科學界地位,對台灣國內的貢獻通常較有限,故不太有機會獲頒此獎)。中研院每 2 年選出院士共約 20-30 餘人,其中很多在海外。
得獎人介紹影片
表揚實錄 — 總統府頒獎典禮手冊
獎座及證書照片
總統府頒獎典禮邀請卡
總統府頒獎典禮及茶會攝影
李教授的得獎致詞
總統府頒獎典禮全程實況錄影
攝影師到臺大攝影
中研院院士,2016
中研院院士不限於在國內工作的學者,也不限於在台灣出生受教育者(自 2022 年起,多一項要求是必須擁有中華民國國籍,但之前已獲選者不受此限)。全球華人學者包括從未到過台灣者,都有人被選為中研院院士。唯一條件是學術貢獻能受領域內全球學界肯定推崇。每兩年選出院士十餘人至二十餘人,在 2014 以前分三組,即數理、生命、人文。在 2016 年第一次有工程組。新當選之院士由中研院院長在院士會議中頒發證章。
頒發院士證章典禮(院士會議中之典禮,由中研院院長頒發)
證章及證書相片
2016 院士會議結束時宣佈院士當選人之記者會相片
台大校訊及官網均有慶賀海報
台大電資學院慶賀活動
台大資訊系慶賀活動
院士會議
星雲教育獎「終生教育奉獻獎」,星雲大師教育基金,2023
「星雲教育獎」為佛光山星雲大師所創建的「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所主辦,每年在全台灣共選出「典範教師」約 20 人(含大學、中學、小學等各教育領域之特優教師),及一位「終生教育奉獻獎」,後者得獎人必須任教滿 35 年以上並有具體奉獻教育之事蹟。2023 年為此「星雲教育獎」設立以來第 11 屆。「終生教育奉獻獎」之遴選標準只考慮對教育之奉獻,與學術研究無關;每年全台灣只有 1 人獲獎,可謂是「全國最高教育獎」。
琳山老師說,他在 2023 年以前從不知有此一獎項。一直到 2023 年初有一天,接到臺大校長室打來電話,說是校長想提名他去爭取此一榮譽,徵求他的同意。他研究了一下這個獎項,回覆校長室說,這個獎項考慮包括小學老師、中學老師、偏鄉老師等全臺灣所有老師,一年只有一人獲獎,只考慮對教育 的奉獻,和學術無關,所以臺大教授並無優勢,要獲獎恐不容易。校長仍然決定提名他,結果證明他是實至名歸。此獎項在佛光山舉行盛大頒獎典禮,琳山老師乃決定南下高雄參加,並有不少位歷年學生欣然陪伴一同出席盛會。
這是頒獎典禮中每人拿到的手冊中的關於此一獎項得獎人的文字介紹,可視為主辦單位的官方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