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李琳山教授如何在臺北主辦讓全球驚艷的國際學術盛會,及在相關領域的國際學術組織(國際語音學會「ISCA」及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中,如何有極豐富精采的角色與成績。這些努力讓處於天涯海角的世界邊緣的早年台灣學界有了站上世界舞台中央的機會。

「交流」是促進學術發展的一種重要途徑,而國際學術會議是促進交流的重要學術活動之一種,所有國際學術組織都辦學術會議作為其功能之一。但主辦國際學術會議必須付出相當大的力氣和時間,是一位學者除學術成績以外,其領導協調等多元能力之一種考驗,亦可視為國際學界對一位學者的信任與肯定;一位學者在國際學界需要有一定的人望與人緣,才有可能主辦國際會議。多數學者一生中從不曾主辦過國際會議。

很多在美國著名大學任教的學者,終其一生也未曾主辦過國際會議;因為他們的大學本身就位於國際學界舞台的中央,全球學界本來就會注意他們的學術成果與能力,因此他們未必需要付出這種力氣和時間來辦會議。在臺灣的學者則不同,李教授很早就體會到,尤其在早年的國際學界,臺灣處於天涯海角的世界邊緣,不易被看到或重視;此時主辦學術會議就是一種讓全球看到,或爭取並呈現信任與肯定的方法,也提供了世界邊緣與舞台中央交流互動的機會;而在臺主辦會議並招待整群國際學者來臺開會,也可幫助國際友人認識他們從未注意過的臺灣,及在臺灣的學術研究,是十分有意義的國民外交。

李教授總共主辦過四場國際會議,由前兩場較小規模及中規模,且針對較單一的主題開始;後兩場則是分屬於兩個 IEEE 的不同的「特大型」的專業學會(Society)的,年度的「全方位」世界級「旗艦會議(Flagship Conference)」;在後兩場這種大會的幾十年歷史中,全球也僅有幾十人曾經主辦過;而主辦過兩場不同的這種專業學會的大會如李教授者,鐵定是非常少的。

ISPACS 1992,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本會議全名為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ntelligent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ISPACS), 主辦單位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所屬的電信學會(Communications Society,ComSoc)。當年李教授感覺臺灣幾乎是國際學界的「化外之地」,似乎無法爭取任何一個已有基礎的國際會議來台舉辦,乃決定另起爐灶,直接向 IEEE 的電信學會提議,創辦一個全新系列的國際會議:ISPACS。

上述提議包括雙管的努力:一方面向 ComSoc 的國際事務委員會(International Affairs Council)訴求,希望在亞太地區未曾有過 ComSoc 會議的城市辦小型會議;一方面向 ComSoc 的技術事務委員會(Technical Affairs Council)訴求,希望可以有針對「智慧型(Intelligent)」的新興科技的新的會議。這「雙管創新(Double Innovation)」的訴求最後獲得通過,乃有臺北的 ISPACS 1992 為全球第一屆。當然由於針對「智慧型」的前瞻主題,且在遙遠的台北舉辦,一開始的規劃就是小規模,可算是李教授的初試啼聲之作。第一屆 ISPACS 1992 在台北就有全球約 150 人參加。此一系列的 ISPACS 會議之後一直在全球各地輪流主辦,至 2019 年止已辦了 27 屆。

李教授第一次主辦國際會議,特致函國內友人及各單位,附上徵稿通知,請大家支持並賜稿。另一封信是給所有國內有論文被接受的教授及國內的小組主席,請大家協力招呼外賓盡地主之誼等。

PIMRC 1996,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在第一次主辦小型國際會議 ISPACS 1992 獲致相當成功之後,李教授大受鼓舞,覺得做這些事十分有意義,幾年後就開始想是否可以辦下一場較「中型」的國際會議。當時他的華語語音研究雖已經有成果陸續問世,但那些成果在國際學界卻仍無人聞問,因為當時連英語都做不好,無人關心華語;而他當時的「雙管研究」的另一管,也就是「數位通信理論」,卻已在國際學界受到重視;包括出任 IEEE 電信學會(Communications Society)的亞太區主席(Asia Pacific Regional Chair, 1994),常務理事(Member of Board of Governors, 1995),以及主管全球學術事務的副總裁(Vice President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6)。這些在電信領域受到的肯定,很自然使他之後主辦的國際會議繼續以電信為主軸。

當時電信世界雖然領域遼闊百花爭豔,但有一個領域是眾所矚目的焦點,不但迅速茁壯,而且人人都認為這將是電信世界未來必然的核心之一;那就是「無線通信(Wireless Communications)」,雖然當時的無線通信技術以今日眼光來看,仍是十分原始落後的。李教授注意到 IEEE 電信學會有一系列以無線通信為主軸的「中型」國際會議,名為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 Mobil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s(PIMRC),在之前幾年內已共辦過六屆,一次比一次壯大(1993 日本橫濱約有 400 人與會,1994 在荷蘭海牙約 500 人,1995 在加拿大多倫多約 600 人),因此決定爭取第七屆 1996 在台北主辦。

在台北主辦 PIMRC 1996 有一位關鍵人物,就是陳光禎教授;他讀臺大電機系大學部時是李教授的學生,在美學成後回到台灣任教,先在新竹清華大學,後來再轉到台大。他在「無線通信」領域有精彩的研究建樹,也有廣闊的人脈人緣,正好補李教授在此一領域之不足;因為李教授的「數位通信理論」當時想要直接應用在「無線通信」領域,仍有一定落差。因此陳光禎教授成為在台北的 PIMRC 1996 大會議程主席,主導整個大會內容及議程;此外也沿用 ISPACS 1992 的經驗,邀請一位日本學者和李教授搭檔作為大會共同主席。

第一件事是製作徵稿通知(Call for Papers)並印發全球;當時網路仍很不方便,故紙本通知仍是最主要的推廣方式。要做到這一步,必須先邀請當時全球學界領域內的領袖人物或知名學者多人,組成國際諮詢委員會(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並把名單印在通知上,讓大家知道,這是一個非常認真的團隊的工作;也要找好一群國內的德高望重或志同道合之士組成工作小組,也把名單印在通知上。
第一件事是製作徵稿通知(Call for Papers)並印發全球;當時網路仍很不方便,故紙本通知仍是最主要的推廣方式。要做到這一步,必須先邀請當時全球學界領域內的領袖人物或知名學者多人,組成國際諮詢委員會(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並把名單印在通知上,讓大家知道,這是一個非常認真的團隊的工作;也要找好一群國內的德高望重或志同道合之士組成工作小組,也把名單印在通知上。






以紙本印發全球的文宣。
以紙本印發全球的文宣。








大會究竟有多少人參加呢?本頁統計了所有來自國外的外賓人數共 253 人含 58 位學生,29個國家。另國內學者、學生、產業界工程師等共有約 370 人與會,故總出席人數超過 600 人,平前一次多倫多的紀錄。
大會究竟有多少人參加呢?本頁統計了所有來自國外的外賓人數共 253 人含 58 位學生,29個國家。另國內學者、學生、產業界工程師等共有約 370 人與會,故總出席人數超過 600 人,平前一次多倫多的紀錄。


李教授事前致函國內教授們,請大家共襄盛舉;並說明他已協調國科會,由國科會補助國內學界出席大會所需註冊費的方案。
李教授事前致函國內教授們,請大家共襄盛舉;並說明他已協調國科會,由國科會補助國內學界出席大會所需註冊費的方案。


李教授事前已邀請學界出身的國科會主委,在大會開幕典禮上代表地主國致歡迎詞。但到了會前幾天,全國電信工作的主管機關交通部部長表示,他有意也來恭逢盛會;李教授覺得部長要來不能不請他致詞,因而小心做了些安排,如這裡所說的。
李教授事前已邀請學界出身的國科會主委,在大會開幕典禮上代表地主國致歡迎詞。但到了會前幾天,全國電信工作的主管機關交通部部長表示,他有意也來恭逢盛會;李教授覺得部長要來不能不請他致詞,因而小心做了些安排,如這裡所說的。

Globecom 2002,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為全球唯一最大最重要的,涵蓋所有電機電子相關領域的學術組織。除總會外,下有 40 個以上的專業學會(Society),電信學會(Communications Society,ComSoc)為其中第二大學會,其規模僅次於計算機學會(Computer Society)。

李教授在回台任教的前二十年間一直維持「雙管研究」,一是語音技術,另一則是數位通信理論(Digital Communication Theory)。後者只需有紙筆就可研究,適合當年資源極為貧瘠的台灣,也與他的博士論文主題人造衛星通信有關;這就奠定他得以在 IEEE 電信學會中發揮所長的基礎。

IEEE 電信學會每年有數百個不同領域的大小國際會議在全球各地舉辦,其中有 2 個被稱為「旗艦會議(Flagship Conferences)」是涵蓋所有領域,所有人都參加的大會;一是每年 6 月的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nications (ICC),一是每年 11 月的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Globecom),是全球每年兩大盛會。

IEEE 電信學會之傳統,兩大旗艦會議 ICC 及 Globecom 之大會主席均由當地電信事業主持人擔任,方便動員當地資源人力協助籌辦。故在台北的 Globecom 2002 由當時的中華電信董事長毛治國先生(後曾任行政院長)任大會主席,但真正主導整個會議規劃籌辦的,是議程委員會主席(Technical Program Chair) 李教授。

IEEE 電信學會成立於 1952 年,故 2002 年為其 50 週年;Globecom 2002 因此被認為是其 50 週年大慶之重要會場。李教授乃決定充分發揮 50 週年大慶之優勢,精心規劃大會的兩大高潮節目:一是在電信世界的 6 大領域中各邀一位全球級大師,在一場特別議程(Special Session)中進行演講比賽;一是將 IEEE 電信學會前後五任總裁(Presidents)來自三大洲四個國家一網打盡,在大會晚宴(Banquet)中同台座談電信科技之未來展望;二者均為學會空前絕後之盛事。

除了有中華電信的龐大資源人力協助外,毛治國董事長更充分發揮他曾任觀光局長的經驗,決定用台北燈會之得獎花燈來裝飾迎賓晚會(Welcoming Reception)會場,並提供「台北美食地圖」介紹台北美食等;這些都為大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文化饗宴。

取得主辦權


50大慶特別議程(I)——六大師主題演講


50大慶特別議程(II)——五總裁論壇


「一中障礙」之突破紀錄


全球群英煮酒論天下


世界舞台中央印象集錦


ICASSP 2009, 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為全球唯一最大最重要的,涵蓋所有電機電子相關領域的學術組織。除總會外,下有 40 個以上的專業學會 (Society),信號處理學會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 為其中大約第三大學會。IEEE 信號處理學會每年有數不清的不同領域的大小國際會議在全球各地舉辦,其中只有 1 個被稱為「旗艦會議 (Flagship Conference)」,是涵蓋所有領域,所有人都參加的大會,也就是 ICASS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每年一次。

IEEE 信號處理學會的年度旗艦大會 ICASSP 的 1986 東京大會是第一次在亞洲舉辦,17 年後 2003 香港大會是第二次,但不巧 2003 香港大會因 SARS 疫情大爆發取消。李教授乃於 2005 年加拿大蒙特婁大會中提出申辦 2009 年大會,並擊敗諸多競爭對手包括英國倫敦,取得 2009 在台北之主辦權,為東京大會 23 年後首次再回到亞洲。李教授擔任大會主席,主導整個大會之籌辦。

ICASSP 2009 的台北大會以整個會議充滿精采創意,呈現和過去所有會議都不同的面貌,而為全球與會人士所驚艷;配合所有極周到的細節,及令人歎為觀止的臺灣特色文化饗宴,贏得“遠勝過去所有 ICASSP”之讚譽,傳頌全球多年讓所有與會者永遠記憶;至今尚無第二個會議獲得接近的讚譽。

ICASSP 2009 的最革命性的改變,是在原有多元豐富,百家爭鳴而較不易掌握的議程中,以其主題內容加以重組,勾勒出以「四大主題」為中心思維的四大「主題研討會(Thematic Symposium)」作為議程主軸,突出於其他議程之中。每一主題研討會中包括教學課程(Tutorial)、主題演講 (Keynote)、鳥瞰式演講(Overview Talk)、論壇(Panel)、特別小組會議(Special Session)及正規小組會議(Regular Session)等不同形式的議程,不但讓與會者可以輕易獲得最多技術資訊,更重要的是大幅提高了跨領域交流、腦力激盪的機會。

此外,圓山飯店頂樓的宮殿式大廳裡舉辦的大會晚宴(Banquet)中,有以故宮國寶影像製作的世界動畫冠軍影片「國寶總動員」、國樂團演奏的西洋名曲、台灣民俗文化精華表演(如扯鈴)等文化饗宴,也讓全球與會者歎為觀止。大會論文集以「三合一筆(雷射筆、筆、隨身碟含論文集整合在一枝筆中)」的方式呈現台灣精緻的硬體技術,為全球與會者前所未見而深受喜愛。大會期間所提供的台灣美食,尤讓全球與會者永難忘懷。

取得主辦權及前期籌備工作


技術議程(Technical Program)之突破性變革——以「主題研討會(Thematic Symposium)」勾勒出跨領域主軸


細節周到賓至如歸


特色文化饗宴歎為觀止


文獻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