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李琳山教授除了他的工作事業以外,他自己個人的故事,主要包括他年輕時形塑他的人格特質的諸多環境際遇,都取自他自己提供的資訊,有「家庭與求學」、「音樂」、「登山與攝影」等。
序曲 Prelude | 家庭與求學 Family & Schools | 音樂 Music | 登山與攝影 Mountains & Photography |
---|
很多人都聽過,琳山老師在課堂內外或公開演說中,多次提到他在臺大電機系唸書時的故事,以及後來赴美留學的經歷,但甚少有人聽過他分享高中以前的成長過程,以及他的家庭相關的故事。所有這些故事會在這裡略作描述,雖然所透露者仍不多。
家庭家人及高中以前
琳山老師 1952 年出生於台灣高雄市,父母親都是浙江寧波人;他在家中是老三,有一兄一姊。父親是浙江大學化工系畢業,抗日戰爭時為後撤至大後方的流亡學生,日本投降交還台灣時,被派往臺灣高雄參與接收日人所建立的高雄鋁廠,也就是後來的國營事業「台灣鋁業公司(台鋁)」。母親在抗日戰爭期間曾任小學老師兼校長,並積極參與鼓吹抗日;在浙江大部份主要地點被日軍佔領後,曾在鄉下渡過淪陷區的生活。琳山老師常說:父母親給他的,除了有用的頭腦以外,更重要的,是最完美的家教和身教:樸實敦厚,善良磊落,刻苦努力,積極向上;這些也就是他一生奉行的目標。
琳山老師的哥哥也是臺大電機系畢業,在美獲博士學位後一直在美國產業界工作,有豐富的產業界經驗並有技術上的貢獻,在琳山老師之前就已獲選為 IEEE Fellow。故兩兄弟是少見的「雙 Fellow」。他的姊姊是臺大外文系畢業,當時臺大外文系是大學聯考文組的第一志願;她後來絕大多數時間服務於台電公司秘書室。家中三個孩子都就讀很難考得進去的全台最好大學的頂尖學系,母親會在家裡開玩笑曰:我們家是狀元樓。
琳山老師有記憶的童年及青少年時期,都一直住在高雄市復興三路旁的台鋁眷村「公誠一村」;那裡附近都是高雄市當時的工業區,煙囪林立;小學讀的是位於復興三路旁的「公誠三村」內的「獅甲國校復興分校」;小學四年級時「復興分校」獨立升格為「復興國校」,故他是復興國校的第三屆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