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李琳山教授除了他的工作事業以外,他自己個人的故事,主要包括他年輕時形塑他的人格特質的諸多環境際遇,都取自他自己提供的資訊,有「家庭與求學」、「音樂」、「登山與攝影」等。
序曲 Prelude | 家庭與求學 Family & Schools | 音樂 Music | 登山與攝影 Mountains & Photography |
---|
琳山老師說,他從小矮小又瘦弱,不喜運動,上體育課都很想逃避;因為幾乎所有的運動項目都以「競賽」方式激勵大家努力向上,但他永遠輸給所有同學,毫無勝算;不若其他科目,讀書都可贏人。他也從未曾有登山經驗。大二上時有電機系的好友邀約一同登玉山,反覆猶疑後決定接受此一挑戰,與三位電二同學組成一四人小組同登玉山。他發現比起體育課的運動,登山的體力考驗是遠遠超過的,而且還考驗意志力;更重要的是大家互相扶持,共渡艱難,最後一同登上峰頂,雖有先後,卻未必有輸贏。他覺得這實在是最適合他的運動了,因此他在後來在臺大的三年中,一直在這電機系的四人小組中,一起跟著登山社的活動,走遍全台。
琳山老師說,他小時候借父親的舊照相機,摸索學習攝影,尤其喜歡拍無人的風景;只是旅遊練習攝影的機會非常少,加上當時相機都是用類比的黑白膠卷底片,底片要花錢買,捨不得多拍,還要等拍完一捲才能洗出來看到成果,但常常此時已忘了拍每一張當時所設定的參數(光圈、快門、焦距,當時都是攝影者自行目測設定的)。另外他在讀中學時期,常在家中跟著母親學習畫國畫,雖然練習的機會不多;他特別喜歡山水畫中的崇山峻嶺及細水長流,感覺那像是一種「神遊」山水,雖少有機會旅遊。但到了臺大,住在狹小擁擠的宿舍裡,完全沒有作畫的環境,也就再也沒有接觸山水畫了。等到上了玉山,他突然發現了另一天地:「大塊假我以文章」;高山上處處皆是美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高山攝影一樣有構圖取景以求氣韻意境的考驗,以及設定各種參數的挑戰,幾乎就是另一種「寫真」的山水畫。於是登山對他而言,有了另一層吸引力,就是高山攝影。
這一部份所說的,就是琳山老師年輕時登山及與攝影相關的故事。
獻曝集(2):若干攝影作品集錦
琳山老師有若干年輕時的攝影作品,他自己十分珍惜喜愛,雖未必拍得好,但更重要的是,那些相片上帶著他許多年輕時的回憶。他以「野人獻曝」之情,將其中若干收錄於此,分享予有緣人;而這些相片拍攝時的情境旅程等,則詳述於以下的故事中。有些相片有左右兩張,則左邊的是原始相片,經過幾十年後已有若干損毀或泛黃變色;右邊的則是使用今日的軟體技術加以修復補色所得,可能較接近他記憶中的原有面貌。
立地頂天
寧靜致遠
傲霜凌寒
漫天霞光是落日唱出的告別曲
夕陽紅了臉,含羞帶怯,欲語還休
攜手協力迎朝陽
曙光初現
坎坷人生路
傲視群峰一孤松
遺世獨立傲乾坤
與君相伴天地久
雪掩雄峰路迢迢
雲擁秦嶺家何在
白雲滾滾,澎湃似海
未上臺大前中學時期若干作品
攝於高雄澄清湖
攝於高雄左營蓮池潭
攝於中部橫貫公路(中橫)
攝於花蓮某林場
攝於阿里山
「阿里山五奇」中的「三奇」:雲海,日出,晚霞。另外「二奇」是森林及登山鐵道。
攝於日月潭
初體驗:冰天雪地登玉山
第一次登山就要登臺灣的第一高峰玉山,自是辛苦的;揹上大背包,發現比頭還高,覺得從沒揹過這麼重的東西;但穿上登山鞋等新裝備踏 上征途,也是興奮的。那是大二上的元旦假期,可暫時不想期末考,那是三週以後的事。這一支隊伍的路線是由阿里山上玉山;一般人是坐登山小火車上阿里山,但這是登山社的隊伍,所以只搭車到和社,再由和社攀上阿里山,這是登玉山的「暖身」活動或「前菜」。
在阿里山上過了一夜後,第二天一早向玉山登山口及排雲道邁進。那時恰逢大陸冷氣團來襲,越走越高越是天寒地凍。在經過塔塔加鞍部以後,就進入了排雲道上較難走的部份,有斷崖絕壁,也有落石坍方;但也同時不斷看到絕美的瀑布雲海,蒼松紅檜,幾乎均可入畫,卻一一在眼前迅速滑過。這是第一次登山,心裡頗有壓力,怕自己走不到,也怕掉隊伍,只能戰戰兢兢揹著背包趕路,不太敢停下來欣賞風景或照相。開始有雪了!路上的雪越來越多。
終於到了「排雲山莊」,才知在當時它只是非常簡陋的小房子,但附近四週積雪已相當厚,景色甚美。原來供人取水之處已結冰,必須打破冰才能取出冰冷的水。領隊有了新難題,陸續有好幾個登山隊都在傍晚到了排雲山莊要過夜;那是一個無法預先預約空間的年代。最後的解決方案是:除了有部份人需搭帳篷以外,多數人是「側躺」在地上;雖在睡袋裡,卻是前胸貼後背,勉強擠滿整個山莊的地面。雖然幾乎可以感覺到前後人的呼吸,畢竟經過一天攀爬,疲累之下仍可睡得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