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李琳山教授除了他的工作事業以外,他自己個人的故事,主要包括他年輕時形塑他的人格特質的諸多環境際遇,都取自他自己提供的資訊,有「家庭與求學」、「音樂」、「登山與攝影」等。
序曲 Prelude | 家庭與求學 Family & Schools | 音樂 Music | 登山與攝影 Mountains & Photography |
---|
琳山老師說,他從小矮小又瘦弱,不喜運動,上體育課都很想逃避;因為幾乎所有的運動項目都以「競賽」方式激勵大家努力向上,但他永遠輸給所有同學,毫無勝算;不若其他科目,讀書都可贏人。他也從未曾有登山經驗。大二上時有電機系的好友邀約一同登玉山,反覆猶疑後決定接受此一挑戰,與三位電二同學組成一四人小組同登玉山。他發現比起體育課的運動,登山的體力考驗是遠遠超過的,而且還考驗意志力;更重要的是大家互相扶持,共渡艱難,最後一同登上峰頂,雖有先後,卻未必有輸贏。他覺得這實在是最適合他的運動了,因此他在後來在臺大的三年中,一直在這電機系的四人小組中,一起跟著登山社的活動,走遍全台。
琳山老師說,他小時候借父親的舊照相機,摸索學習攝影,尤其喜歡拍無人的風景;只是旅遊練習攝影的機會非常少,加上當時相機都是用類比的黑白膠卷底片,底片要花錢買,捨不得多拍,還要等拍完一捲才能洗出來看到成果,但常常此時已忘了拍每一張當時所設定的參數(光圈、快門、焦距,當時都是攝影者自行目測設定的)。另外他在讀中學時期,常在家中跟著母親學習畫國畫,雖然練習的機會不多;他特別喜歡山水畫中的崇山峻嶺及細水長流,感覺那像是一種「神遊」山水,雖少有機會旅遊。但到了臺大,住在狹小擁擠的宿舍裡,完全沒有作畫的環境,也就再也沒有接觸山水畫了。等到上了玉山,他突然發現了另一天地:「大塊假我以文章」;高山上處處皆是美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高山攝影一樣有構圖取景以求氣韻意境的考驗,以及設定各種參數的挑戰,幾乎就是另一種「寫真」的山水畫。於是登山對他而言,有了另一層吸引力,就是高山攝影。
這一部份所說的,就是琳山老師年輕時登山及與攝影相關的故事。
獻曝集(2):若干攝影作品集錦
琳山老師有若干年輕時的攝影作品,他自己十分珍惜喜愛,雖未必拍得好,但更重要的是,那些相片上帶著他許多年輕時的回憶。他以「野人獻曝」之情,將其中若干收錄於此,分享予有緣人;而這些相片拍攝時的情境旅程等,則詳述於以下的故事中。有些相片有左右兩張,則左邊的是原始相片,經過幾十年後已有若干損毀或泛黃變色;右邊的則是使用今日的軟體技術加以修復補色所得,可能較接近他記憶中的原有面貌。
立地頂天
寧靜致遠
傲霜凌寒
漫天霞光是落日唱出的告別曲
夕陽紅了臉,含羞帶怯,欲語還休

攜手協力迎朝陽

曙光初現
坎坷人生路

傲視群峰一孤松

遺世獨立傲乾坤
與君相伴天地久
雪掩雄峰路迢迢
雲橫秦嶺家何在

白雲滾滾,澎湃似海

獲博士後回國任教前在加州工作兩年期間作品
1977-1979
攝於史丹福校園
攝於有山沒頂(優勝美地,Yosemite)國家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