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李琳山教授如何在臺北主辦讓全球驚艷的國際學術盛會,及在相關領域的國際學術組織(國際語音學會「ISCA」及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中,如何有極豐富精采的角色與成績。這些努力讓處於天涯海角的世界邊緣的早年台灣學界有了站上世界舞台中央的機會。

琳山老師說,他從小喜歡世界地理,甚至可以拿一本世界地圖來讀,也可以站在一個大型地球儀前面端詳良久;中學時也喜歡讀報紙上的世界新聞,因為可以知道世界上什麼地方有什麼事,在如何發展中。當教授以後,他在國際會議上有了全新的體驗:那些地圖上的國家城市,都會變成活生生的人,不但出現在眼前,還能討論學問並交朋友;於是接觸學術界的國際事務,對他而言是「有感」的。以下收錄少許他在不同場合說過的若干與國際事務相關的話。

• 我在台灣不需要任何舞台,因為全世界就是我的舞台。

• 我在台灣從不跟任何人爭任何事,因為如果有本領的話,去和世界上厲害的人爭就夠了。

• 我把國際事務看得很重要,因為我覺得我做得好或不好,直接就影響國家的形象;因此這些事對我而言,都是「國家大事」。

• 我在國際場合和外國學者互動,常覺得我的臉上似乎寫著「TAIWAN」六個英文字母;因為總覺得,外國學者似乎把我看成是代表台灣的人。

• 在我的專業領域,我個人的邦交國的總數,鐵定勝過我們的外交部長。

• 台灣學者的努力目標,應不只是「與國際接軌」,而是「邁向全球舞台的中央」;「接軌」似乎只是接得上可以交流;「舞台中央」則是全場觀眾注目的焦點,也就是擔任全球學界都會注意的角色,做全球學界都會注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