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李琳山教授除了他的工作事業以外,他自己個人的故事,主要包括他年輕時形塑他的人格特質的諸多環境際遇,都取自他自己提供的資訊,有「家庭與求學」、「音樂」、「登山與攝影」等。

heroImage

1974 級台大電機系畢業四十週年活動

日期:Sept-Oct 2014


台大電機之友文稿 - 74 級系友四十重聚回母系

台大電機系畢業時與系裡好友及教授攝於當時系館(今電機一館)門口(1974)
台大電機系畢業時與系裡好友及教授攝於當時系館(今電機一館)門口(1974)

討論了三年多,規劃了一年多,NTUEE 74 畢業四十年同學會的大活動終於來了。這包括前兩天的宜蘭及東北角行程,後四天的台東行程,而 2014 年 10 月 1 日回母系的活動在中央;前後共有 7 天的行程。這些活動讓我們重新回憶起四十年前,我們曾筆硯相親,晨昏歡笑,椰林道上共譜青春夢;憶起期末考前我們曾在總圖閱覽室一起力拼考古題;憶起畢業旅行我們曾租下 3 輛巴士縱橫全島…在過去的四十年裡,我們每人各自走在不同的道路上,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交集可能不多;我們又習於展望前景,努力向前,難免疏於回首過去;但我們身上都流著 NTUEE 74 的共同血液,腦海中都有著 NTUEE 74 的共同語言。四十年了,大家心裡都明白;如果仍然疏於回首,往事可能終將如煙逝去…

10 月 1 日的四十重聚回母系,早上正式活動開始前,9:20-10:00 在博理藝廊先有 40 分鐘的敘舊時間,讓可以早到的同學可以先敘敘舊;事實上搶到第一名的周弘毅同學是 9:05 就到了。他從美國回來,說:等不及了。博理藝廊在博理館的會場旁邊,博理館為廣達電腦林百里學長捐贈,為電機系第三棟系館。正式活動 10:00 在博理館 101(圖一)開始,我在開場時說:很多人一定記得我們大三時曾組一個合唱團參加全校合唱比賽;當時的選曲中有兩句歌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現在我們可是「六十功名塵與土,百萬里路雲和月」了。如果有一家公司,其產品在出廠四十年後仍然可以操作,一定是家好公司。大家可能在想:今天的博理館所在位置四十年前是什麼地方呢?答案是校園圍牆外的一片空地,有可能是稻田或種了菜。

博理館101正式活動場景
Figure 1 - 博理館101正式活動場景

正式活動由電機資訊學院郭斯彥院長的歡迎詞揭開序幕,之後並請電機系廖婉君主任、資訊系趙坤茂主任分別簡報兩系教學研究及師生近況。電機資訊學院含兩系(電機、資訊)七所(電機、資訊、光電、電信、電子、網媒、生醫),分電機、資訊兩學群,其前身即為當年電機系;資訊學群前身為當年電機系計算機組,電機學群前身則為當年電機系科學組及工程組。大家共同的感覺是,今天的學弟妹們真是太幸福了。之後是今日的 Keynote:李嗣涔同學的演講:「邁向頂尖大學的台大」。我們這一屆和別屆別系的最大不同,就是我們有一位台大校長,任內對台大的發展有諸多建設;李嗣涔同學在他的演講中作了非常完整的介紹,讓大家都由校長的高度看到今日台大如何邁向頂尖(圖二)。有許多同學提供了許多相片,本文大部分採用陳清宗同學所提供的相片,因為四十年前他就是班上公認的攝影家,他還提供了一些四十年前的珍藏相片作前後對照,用他的相片大家應無意見。

電資學院郭斯彥院長致歡迎詞
電資學院郭斯彥院長致歡迎詞
電機系廖婉君主任
電機系廖婉君主任
資訊系趙坤茂主任
資訊系趙坤茂主任
李嗣涔同學的Keynote:邁向頂尖大學的台大
李嗣涔同學的Keynote:邁向頂尖大學的台大
Figure 2 - 由左至右依序為:電資學院郭斯彥院長致歡迎詞、電機系廖婉君主任及資訊系趙坤茂主任簡報兩系近況、李嗣涔同學的Keynote:邁向頂尖大學的台大。

再下來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師生時間」了。過去幾年的經驗使我們體會到,同學們對四十年前老師們的師生情,是十分懷念珍惜的;因此這次四十重聚回母系活動的一大主軸,是儘量邀請當年的老師們來一同相聚。經過四十年,當年年富力強的老師們,有人已然仙逝,有人不復硬朗不便前來,有人不易聯繫,也有人聯繫到了卻無法前來;最後成功邀請到前來與我們重聚的,有郭德盛老師、楊維楨老師、李學養老師三位;聯繫到但最後未能前來的,有陳俊雄老師、吳建平老師。少小離家老大回,似曾相識燕歸來,這是四十年後師生重聚的極為珍貴的時刻。

因為博理館 101 是演講廳並不適合師生互動,我們決定在台上擺上桌椅,把三位老師、兩位師母請上台,坐在台上和台下的同學們有一段相當長而珍貴的互動對話(圖三,由右至左依序為:楊維楨老師、郭德盛老師、郭師母、李學養老師、李師母),三位老師和同學們都說了不少話。圖四是郭德盛老師開懷大笑的鏡頭,同學們都認為彌足珍貴,右邊是楊維楨老師。我們備了紀念品送給三位老師,是小型水晶擺飾,外型是植物枝葉茂盛開花結果,題為「欣霑化雨」,是取自幾個月前藍敏宗同學在 e-mail 中提到:大家是否記得小時唱的「畢業歌」? 其歌詞是「青青校樹,萋萋庭草,欣霑化雨如膏…」當提起這段歌詞,而這項紀念品的相片和「欣霑化雨」四個字呈現在大銀幕上時(圖五),全場師生為之動容。我們安排每位老師分別由幾位同學上台代表全班同學致送此一紀念品。其中想要上台致送給郭德盛老師的同學特別多,因為郭老師做過我們這一屆不少同學的導師,也教過我們不少門課。雖然很多同學都搶著上台代表全班致送紀念品,但台上空間有限,只有少數同學如願。圖六、圖七是郭德盛老師、楊維楨老師分別和致送紀念品的同學們互動的鏡頭,圖八則是致送紀念品的同學和老師、師母一同在台上合影。

三位老師、兩位師母
Figure 3 - 三位老師、兩位師母,坐在台上和台下的同學們有一段相當長而珍貴的互動對話,由右至左依序為:楊維楨老師、郭德盛老師、郭師母、李學養老師、李師母。
郭德盛老師開懷大笑的鏡頭,同學們都認為彌足珍貴,右邊是楊維楨老師。
Figure 4 - 郭德盛老師開懷大笑的鏡頭,同學們都認為彌足珍貴,右邊是楊維楨老師。
致送給老師們的紀念品
Figure 5 - 致送給老師們的紀念品。
郭德盛老師和同學互動情形
Figure 6 - 郭德盛老師和致送紀念品的同學互動情形。
楊維禎老師和同學互動情形
Figure 7 - 楊維禎老師和致送紀念品的同學互動情形。
同學和老師、師母合影
Figure 8 - 致送紀念品的同學和老師、師母一同在台上合影。

另一個高潮就是大合照了,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師生時間」結束時,午餐前先在博理館大門前台階上拍大合照。共安排五張椅子讓三位老師、兩位師母坐下後,其他人一律在兩側四週,或站或蹲;包括前校長(李嗣涔同學)、郭斯彥院長、電機資訊兩位系主任都站在旁邊,以示「尊師重道」(圖九)。合照結束就前往明達館餐廳午餐。明達館為明碁友達集團李焜耀同學所捐贈,為電機系第四棟系館,其中一樓有西餐廳,在此用餐對本班同學們有特殊意義。另華碩集團施崇棠同學捐贈之人文大樓因位處羅斯福路校門口附近,受到較多人的關切討論,進度較慢,目前已大致塵埃落定,希望近期內可以動工。明達館西餐廳中午我們已包場提供自助餐,歡迎所有同學闔第光臨;同學們經過一早上的豐富節目以後,終於有了再敘舊聊天的時間(圖十)。餐後再步行至傅鐘作第二次大合照(圖十一)。圖十二是陳清宗同學提供的四十年前的傅鐘相片作對照,其中打領帶者為當年的李舉賢老師,真是穿越時光隧道。

大合照一
Figure 9 - 大合照一:博理館前。三位老師、兩位師母坐下後,其他人一律在兩側四週,或站或蹲;包括前校長(李嗣涔同學)、郭斯彥院長、電機資訊兩位系主任都站在旁邊,以示「尊師重道」。
明達館西餐廳歡喜聚餐
Figure 10 - 明達館西餐廳歡喜聚餐。
大合照二
Figure 11 - 大合照二:傅鐘
四十年前的傅鐘相片
Figure 12 - 陳清宗同學提供的四十年前的傅鐘相片作對照,其中打領帶者為當年的李舉賢老師。

傅鐘大合照後就是校園導覽,同學們分成兩組。分別由學生志工引導參觀,由傅鐘出發最後回到電機二館,其中校史館位於舊總圖二樓,新總圖則是多數同學未曾進入過的地方;新總圖、校史館分別另派專人導覽。故一條路線是先去新總圖,另一條先去校史館。途中大家駐足最久的地方還包括耶林大道、醉月湖及電機一館,都是四十年前大家常聚之處。電機一館是當年的電機大樓,也是四十年前唯一的系館,今日主要是大學部實驗室,但外觀與四十年前並無不同,同學們都一再照相不忍離去。圖十三是部分同學在電機一館的合照,圖十四、十五、十六則是陳清宗同學提供的四十年前在當年唯一系館前的相片;圖十四、十五中間的年輕人為四十年前的郭德盛老師,圖十六中間穿西裝者則為四十年前的江德曜老師。 校園導覽後回到電機二館,就是今日最後一場 Optional Program:由李嗣涔同學述說他個人最為 unique 的研究經驗:氣與撓場。雖說只是一個 Optional 的節目,幾乎所有同學都參加了,不但仔細聆聽,結束後還停留許久,討論發問或敘舊,久久不肯離去。最後有人相約去當年的大學口看看當年吃飯的地方還在不在,可否再吃一頓飯,有人呼朋引伴要去公館或東南亞戲院看看四十年後是何模樣。明天我們將出發去台東,有另四天的行程再敘。

部分同學在電機一館的合照
Figure 13 - 部分同學在電機一館的合照。
陳清宗同學提供的四十年相片
Figure 14 - 陳清宗同學提供的四十年前在當年唯一系館前的相片,中間的年輕人為四十年前的郭德盛老師。
陳清宗同學提供的四十年相片
Figure 15 - 陳清宗同學提供的四十年前在當年唯一系館前的相片,中間的年輕人為四十年前的郭德盛老師。
陳清宗同學提供的四十年相片
Figure 16 - 陳清宗同學提供的四十年前在當年唯一系館前的相片,中間穿西裝者則為四十年前的江德曜老師。

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在規劃回母系的活動時,想到應該送一件我們全班同學給母系的禮物。經瞭解近年各屆系友送給母系的禮物後,發現似乎最有意義的禮物,是集眾人之力出一筆錢協助「局部修繕」電機二館。電機二館是在 1984-1990 左右(我們離校十多年後)分二或三階段逐步興建的第二棟系館,當時由於經費十分拮据而空間需求極為迫切,一律只用最廉價的可用建材、最節約的方式,以求獲得所需空間並有夠牢固的建築;這樣的建築以今日眼光來看是極為老舊寒傖,與電機系「全台第一系」的定位相差甚遠。

電機系近年的一個方向,是希望逐步「局部修繕」電機二館。由於未來已不可能把這棟大樓拆掉重建,雖有可能再蓋其他新館,但也是困難重重,比較容易做的是用小額經費局部翻修大門、會議室、演講廳、大廳等(這些是外賓來到電機系所看到的「門面」),讓這棟樓在局部小區域內可以小幅改善。雖然電機系在研究、教學、儀器、設備等方面經費並不特別欠缺,但建築修繕經費確是極為欠缺的;政府單位一向願意撥款補助教學研究,但對補助建築修繕限制極多甚至相當排斥(被認為是「不急之務」),而會計法規一向嚴禁非必要的經費項目變更。因此在「有一點錢作一點事」的原則下,上述的「局部修繕」只能逐步的小規模進行,進展十分緩慢。近年有幾屆畢業系友瞭解了這個狀況,就捐一筆錢做這樣的事,效果甚佳。

同學們討論之後,認為我們這屆已有李焜耀、施崇棠兩位同學捐了不少錢,對母系母校已有相當貢獻,未必需要再捐款;但如能做這樣一件事,也很有意義。「局部修繕」的小額捐款與李焜耀、施崇棠兩位同學多年前的「鉅額捐款」不同,只是「小額」;這種「小額」在李焜耀、施崇棠兩位同學而言,大約只是舉手之勞;但事實上我們同學們大家事業皆有成,雖 order 有所不同,回饋母系母校的心意則一,也未必要讓李焜耀、施崇棠兩位同學專美於前;若能集眾人之力完成,比其他禮物更有意義。明年 2015 是母系創系 70 週年,如幾個月內可以達成此一目標,可作為母系 70 週年的獻禮。我們在 10 月 1 日回母系前兩週告知大家此一構想,在四十重聚活動中開始有人表達捐款意願,至 2015 年 3 月底止,共有數十人慷慨捐款,達成目標;母系於 2015 年 4 月起開始規劃用捐款修繕電機二館西大廳,預定於暑假期間施工,9 月開學時電機二館會有一個新的西大廳,這將是我們這一屆系友送給母系的禮物。

最後要謝謝江芳顯同學、曹一扶同學,在辦活動、募款各方面都大力協助出了不少主意也出了不少力氣;謝謝電機、資訊兩系辨公室及電資學院辦公室的同仁們都出了不少人力幫助;也謝謝電資學院郭院長及電機系廖主任、資訊系趙主任的共襄盛舉。